高科技航天员服装

发布时间 2023-12-14 11:54:06作者: 王闯wangchuang2017

2001年,东华大学在一无资料、二无实物的情况下,就悄然承担了舱外航天服最外层“盔甲”的关键材料研制任务。东华大学作为国内纺织行业一哥,在航天服方面也是一哥。

 

湖南大学罗建平领衔的智能装备科研团队承担了全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工业设计任务。设计团队主持了舱外服的外观设计、人-服交互系统设计等工作,并全程参与完成了航天服研制与测试过程。

 

 

持续18年完成一代又一代航天面窗的研制!郑大获中国航天员中心表彰 

持续18年完成一代又一代航天面窗的研制!郑大获中国航天员中心表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4月27日,记者从郑州大学获悉,中国航天员中心近日隆重表彰为载人空间站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集体。郑州大学作为重点协作单位,受到表彰奖励。

“在中国航天员中心的支持帮助下,郑州大学持续18年完成了一代又一代航天面窗的研制,为我国载人航天科技的自立自强作出了应有贡献,也推动了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重点学科的发展。”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宏阳代表受表彰单位发言时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郑州大学将继续奋力逐梦太空,为航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业再答新卷、再立新功。

面窗组件是宇航员在外太空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说是宇航员的“眼睛”,它不仅要给宇航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从神舟七号到神舟十四号飞船,再到中国空间站,航天员使用的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都是由郑州大学的团队所研制。

2005年,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接受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委托,研制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模具中心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申长雨院士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经过上百次反复实验,终于突破了航天和军工塑料制品的成型和模具技术,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等关键防护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新一代航天服设计到底是哪所大学的成果?

 

近日,湘潭大学与湖南大学对舱外航天服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有所争议,这一顶贪天之功的帽子,扣谁头上估计都不好受,在最终事实结果出来前,我们也不好评价,但要知道,空间站的首次出舱绝非一家之功,在成功的背后,还有这些高校的不懈努力

 

一,郑州大学:航天面窗研发

 

面罩作为航天服上最薄弱的部分,再巨大的气压差面前,任何一点裂缝对航天员来说可能都是致命的,郑州大学在申长雨院士的带领下,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航天面窗,新一代主体面窗分为四层结构,两层为压力面窗中间充氮,起到隔热和防结雾的作用,外层为可更换防护面窗。

 

最外层为滤光面窗,航天员可根据自身位于,阳照区和阴影区位置来放下或者打开,防止光线对眼睛造成损伤,其实自打神舟七号起,出舱服面窗和一些相关塑料部件,都是郑州大学团队所研制,真可谓是十年磨一件,我做你的眼啊

 

二,国防科技大学,通信与图像传输

 

如果说郑大设计了眼睛,那国防科大就为宇航员们带去了耳朵和视神经,从14年开始学校里的新型天线技术团队,就已经开始了“飞天”舱外服的遥测通信天线,和图像传输天线的研制,通讯天线是一种新型可穿戴织物

 

把柔性织物材料赋予了其高强度导电的特性,然后与舱外服一体化仿真,做到全织物高增益多功能,通信覆盖能达到98%以上

 

头盔右侧的图像传输天线,是一代舱外服所不具备的新设备,该团队解决了天线增益与通信覆盖性之间的矛盾,即使在复杂的外太空环境下,也能有效将捕获到的图像数据传输到空间站,再经由空间站传回地球,7年多的技术攻关,才有了航天员出舱后的一声赞叹

 

三,哈尔滨工业大学:保障舱外长时间顺利操作

 

和舱内宇航服不同,需要出舱的舱外服堪称一个穿在身上的小飞船,而此次出舱活动时间更是长达7小时,要知道上次7号出舱活动时间只有19分钟,所以氧气输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技术的输氧管路存在着大量的焊缝有着巨大隐患,经过多年艰苦攻关,哈工大与相关部门合作,成功研制出了异形氧气输送管件,消除了原有结构的全部焊缝,为航天员的出舱安全保驾护航

 

此外,出舱服上的反光镜也是哈工大的作品,能够有效拓宽航天员的视野,但这可不像镜子那样简单,不仅要超薄超轻,耐热耐冷耐辐射,还要抗摔耐造光学性好,最终哈工大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材料技术,突破了传统反光镜的极限,达到了设计要求。

 

除了这些高校,我想还有不少的航天人,都为我们自己的空间站付出了一份的力量,有这样的一群人,中国航天又何须再看他国的脸色呢?

举报/反馈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