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摘抄(部分)

发布时间 2023-09-09 14:05:42作者: 程曦然

1、剥削是一种忽视他人尊严的不道德利用。

2、每当想对他人的动机作出恶意的评价,我们要先有一个代入——去想一想在类似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会比他人更高尚。

3、今早雾霾蔽日,但是不要害怕,太阳依旧在云端。

4、当生命中缺乏一个终极的敬仰对象,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至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无法抑制的自恋。

5、爱不是爱抽象的概念,而是爱具体的人——不是爱“人类”,而是爱“人”。

6、批评可以戳破人自恋的幻象,给人虚荣的气球放放气。

7、在现实中,无论我们用任何一仪器都无法画出一个真正完美的圆,但“圆”这个概念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把“圆”看成一种正义的隐喻,那么每一个画“圆”的决定都是一种与正义有关的追求。

8、如果把理想中完美的“圆”比作正义的应然状态(应该如此),那么现实中所用的不那么完美的“圆”就可以看成正义的实然状态(实际如此)。

9、真正的贵族不是财产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高贵,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这样,即便一贫如洗,依然是贵族。

10、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不在大师,更不在大官,而在伟大的观念。

11、司法实践中有些司法机关习惯性地认为,民众必须接受法律所推行的价值观,而忘记了法律的价值观本身来源于民众朴素的道德期待。

12、一个品尝过自由滋味的小鸟,你再也无法把它关在笼中。

13、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

14、道德的使命首先是自律,而非他律,道德谴责的第一步永远是对自己发出的,我们必须先质问自己,在相似的情景下,我们会如何行为?道德判断,永远要先己后人。

15、不要对人性抱以过高的期待,永远要警惕人性深处的幽暗。法治的前提就是对人性败坏的假设。所以任何人组成的权力机构都要受到法律严格的约束,权力从来就不应被完全信任。对人性美好的假设往往都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16、警惕多数人的暴政。

17、惩罚的根据是报应,而不是预防,是对已然之罪的报复,而不是对未然之最的防控。如只以预防作为惩罚的导向,那么为了威慑犯罪,司法机关就可随意抓一个替罪羊定罪,以树立司法机关凡案必破、法网严密的光辉形象,威慑普罗大众。

18、腐败就像蝙蝠一样,总是在黑暗中起舞;公正有如鲜花一般,常常在阳光下盛开。(裴洪泉语)

19、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似乎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接受教训。

20、如果说舆论会干扰判决,那也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次的原因仍是权力对司法的干涉。

21、没有感性的理性是冰冷的机器,没有理性的感性则是狂热的激情,法律人应当平衡理性和感性。我们要尊重舆论的感性表达,但同时我们也要超越舆论的偏见和盲目,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22、特蕾莎修女说:我们以为贫穷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23、文学可以让我们知道人生的多样性,人生不同路径的不同结果。

24、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达到你对他的全部预设。

25、对人生而言,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

26、我们无法控制明天,我们只能努力地活好今天。人越专注于明天,就越害怕明天,以致于对现在感到困惑和失去动力。

27、童话中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这种幸福一定是饱含着汗水和泪水。

28、如果我们所有的话语都必须与言论相符,那我们一生只能沉默。只要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言语相比更有说服力,我们就跳出了虚伪的牢笼。

29、一丝真实的光亮足以对抗整个时代的荒诞。

30、 真实的生活意味着我们承认自己的有限、浅薄和虚荣。

31、苏格拉底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32、只有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们才能超越虚无与虚荣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