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手札<2023-11-01>

发布时间 2023-11-01 21:43:48作者: 不吃青菜的兔子

最近心态不好,如同此刻的天气,浓雾扰扰,看不见前途未来,也想不起过去。

一则是研究没有进展,二则是感情纷扰,其实再多的纷扰也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那层桎梏,可人不能总能保持理性的;

就像很多快乐的事情是简单的,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获得,晒晒阳光,逗逗小猫,打场篮球。

可快乐是不能帮助你毕业的,科研的本质大部分是孤独而苦闷的,当你品尝到持续的焦虑、挫败、无助的时候,你才算是开始科研了。

你可以志存高远的科研,也可以心平气和的科研,你擅长科研就优秀的毕业,不擅长就接受普通的毕业,

关键是内心要自洽,别拧巴。

选前一条路,别看不起选后一条路的。

选后一条路的,别看不起自己。(以上来自毕导,此处表示感谢)

或许,我们都对自己要求的太高了

要光耀门楣,要出人头地,要坐在高处,要踩在别人头上;

所以我们在一次次的对比和斗争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获得快乐的能力,

成功其实并不都是要赚很多的钱,也不是要当多大的官,多大的腕,成功其实只有一个,

就是按照自己的定义度过一生,我们从来都不是谁的复制品,或者附庸品,

接纳自己的不足,相信自己的优秀,这样,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执行力的两大障碍(来自知乎作者-离河)

作者:离河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546601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执行意愿障碍,主要体现为“两个不配”,即“我不配”,和“事情不配”。

1、“我不配”,即资质问题,认为一定要“先满足XX资质”,“才能XX”。

比如,要先让自己变优秀,才能去认识优秀的人;或者要先达到申请标准,才能去申请某个项目。看起来很合逻辑,其实是混淆了两件事:做和做成。与一个人建立关系,做成一件事,需要资质;但主动去打招呼,和开始着手做事情,不需要资质。做事,需要关注自己,关注自身的能量与活力水平,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人格与品性,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渴望与需求;而做成事,则需要关注别人,关注别人的想法、别人的诉求、别人的偏好。人常犯的错误,就是颠倒了这个次序,在该考虑自己的时候考虑别人,比如“我做这个事,别人会怎么看,要不我还是算了吧”,而在该考虑别人的时候考虑自己,比如“我这样做才是有道理的,你凭什么XX”,然后骂别人傻,不配合。

2、“事情不配”,即意义问题,是指没有感知到这个事情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人人都会觉得挣钱是跟自己有关系的事,但是钱到底能购买来怎样的享受呢?你没有体验过,所以你不知道。你知道那是好东西,但你感觉不到有多好。所以,挣不到钱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体验过,所以动力不强。读书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从书中获得享受,也很难去执行。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路径,就是走必须要走的那些弯路,俗称“吃苦”,或者“被社会毒打”。暂且列举如下三种“苦”:

一是流离之苦。就是人慢慢学会不吃饭是真的会饿,地板也是不会自动变干净。

二是疏离之苦。就是人慢慢学会“虽然你可以说话,但别人也可以不听”。你的位置,你的份量,都不是自然而然,不为而成的。

三是操纵之苦。就是人开始理解“落后就要挨打”,你不找事,但事会来找你。

但实际“苦”远不止这几种。苦让人看清自己的处境,认清自己的需求,所谓的“社会大学”,就是这样给人“上课”的。当然这个话题可以进一步延伸,比如哪些课是“必修”,哪些又是“选修”?是不是一定要“上课”“上学”?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确实体验过了,手头的所有事情都确实不太行,那又该如何执行呢?这个本人称之为“人生处处皆死路,怎么办”,此时要借鉴古人的智慧,“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即:

“走两步”。

这时候做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好的结果,而是为了获取更多可能性,看到更多“可能的路”。比如失业了,经济又不好,能做什么呢?可以看几本书,跟几个人聊一聊,能解决问题吗?其实不能,但是说不定就能带来新的思路和想法。也可能一切都一如既往,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但仔细想一下,问题本身是问题吗?

生活永远都会存在问题,你所讨厌的一地鸡毛,恰恰就是生活本身。